急性淋巴管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病理学小部分复习5
TUhjnbcbe - 2022/8/25 18:04:00

病理学小部分复习5

肾小球主要是由毛细血管丛、系膜和肾球囊组成

肾小球肾炎,简称为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量异常、水肿和高血压等等,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肾小球肾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于肾脏并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独立性疾病;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则指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病、过敏性紫癜,糖尿病等所并发的肾小球损害。

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不清,大多是肾小球肾炎是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抗原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肾小球肾炎是以增生性炎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肾小球硬化性变--玻璃样变,肾小球肾炎-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病变----细胞增生性病变、毛细血管壁增厚、炎性渗出和坏死、硬化性病变。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特征,常见的类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因大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又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其病变性质以肾小球弥漫性增生性炎为主,又称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儿童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其肉眼观为双侧肾脏对称性弥漫性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呈红色,故称大红肾,若出现散在的小出血点,状如蚤咬则称为蚤咬肾。光镜下则为病变呈弥漫性分布,累及双侧肾脏的绝大多数肾小球。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球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可发生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最终导致破裂、出血。电镜下会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在基膜外侧的上皮下可见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呈电子致密的小丘状突起,称为驼峰。也有免疫荧光检查。

临床病理联系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尿的变化为少尿或无尿、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水肿和高血压的出现。一般预后较好,尤其是儿童。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为特征,又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中青年,预后差,临床上称为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其肉眼观为双侧肾脏呈对称性肿大,颜色苍白,皮质表面及切面易见散在出血点。光镜下为双侧肾脏大多肾小球内形成具有特性性的新月体。新月体是指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形成多层细胞组成的新月形结构或环形结构,此即为细胞性新月体。光镜下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呈局灶性断裂或缺损。

临床病理联系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尿的变化为血尿及中度蛋白尿,并迅速出现少尿,无尿。①血尿和蛋白尿系肾小球基膜缺损使大量红细胞和蛋白尿漏出所致。②少尿或无尿系弥漫性新月体形成,使肾球囊腔闭塞和肾小球纤维化而致肾小球滤过面积迅速减小所致,也可导致氮质血症,高血压和水肿等等,预后较差。

膜性肾小球肾炎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又因其肾小球的炎症性病变不明显而被称为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

肉眼观双肾肿大,颜色苍白,称为大白肾,晚期体积减小,表面呈细颗粒状。光镜下下基膜向外侧增生形成多数微细的钉状突起,称为钉突,钉突与基膜垂直先连而形如梳齿。电镜下可见基膜高度增厚。

临床病理联系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常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部分患者预后较好,症状可缓解。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为多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性变等硬化性病变为特征,多见于成年人。

肉眼观可见双肾对称性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细颗粒状,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皮、髓质分界不清,光镜下为肾小球集中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为慢性肾炎综合征,尿的变化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症,预后较差。

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盂和肾间质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疾病。肾盂肾炎感染的主要途径为上行感染和血行感染。

肺结核中的原发性肺结核病:原发综合征是由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合称为,X线呈哑铃状阴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小部分复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