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管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PD1抑制剂派姆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TUhjnbcbe - 2022/6/24 14:32:00

本文原载于《国际肿瘤学杂志》年第3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男性癌症的第1位,占所有新发癌症的17%及因癌死亡总数的23%,在女性肿瘤患者中发病率位居第4,死亡率位居第2,已成为肿瘤相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目前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姑息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因化疗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等方面的影响,相当部分的患者不能耐受及完成化疗。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发展迅速,成为第4大癌症治疗手段,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达到远期抗瘤效果,使免疫内环境达到长期稳定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长期带瘤生存的效果[2]。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分类,观察晚期NSCLC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进一步分析PD-1与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效应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1医院住院期间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共23例,治疗方法为每3周PD-1抑制剂静脉注射治疗,然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T淋巴亚群、NK细胞的变化。23例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2.24岁;其中男14例、女9例;肿瘤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8例、腺癌11例、腺鳞状细胞癌4例。TNM分期:ⅢB期11例、Ⅳ期12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NSCLC,TNM分期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3]为ⅢB期和Ⅳ期,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无明确病理学诊断,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有严重内科合并症,处于妊娠及哺乳期以及未完成至少2周期化疗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选择经铂类方案化疗后,或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进展的患者。给予PD-1抑制剂,2mg/kg派姆单抗(美国默沙东公司)静脉滴注,第1天,21d为一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

1.4 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

采集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1d、6周期治疗后外周静脉血2ml,待检(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各试管中加抗凝全血μl,并分别加FITC-CD3/PE-CD4、FITC-CD3/PE-CD8(美国BDpharmingen公司)和同型对照各20μl双色标记单抗试剂,混匀,室温避光15min;加红细胞溶解液1ml,室温避光10min,离心5min(0r/min,离心半径为10cm),弃上清。磷酸盐缓冲液洗涤1次,弃上清。最后加入0.5ml磷酸盐缓冲液重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型,美国BDpharmingen公司)检测分析,用CELLQue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测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

1.5 近期疗效评价

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价:可测病灶消失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为完全缓解;可测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超过30%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为部分缓解;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为稳定;可测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以上或出现新发病灶为疾病进展。

1.6 不良反应观察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药物*性反应标准[4]评价治疗期间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NSCLC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NSCLC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后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4+/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8+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近期疗效评估

完成PD-1抑制剂6个治疗周期时,NSCLC患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0例、病情稳定8例、疾病进展2例。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10例患者出现轻度困倦、口干、咳嗽、瘙痒、皮疹等,均可耐受。

3 讨论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其中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方式,其与体液免疫一起,相互协作共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细胞免疫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外的第4大抗癌手段,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达到远期抗瘤效果,使免疫内环境达到长期稳定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2]。细胞免疫主要指特异性细胞免疫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临床以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变化作为免疫状态监测的指标以及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5,6]。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免疫的部分缺陷使肿瘤细胞有机会逃逸,避开免疫系统的监控。而化疗在灭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使其监控功能受损。有研究发现,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亚群比例出现异常,提示肺癌患者体内微环境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7]。

研究发现,PD-1/PD-L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PD-1通过PD-1依赖和非依赖机制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通过PD-1依赖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反应[8]。目前,阻断型抗人PD-1单克隆抗体(派姆单抗)作为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已被美国国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NSCLC,其特异性阻断PD-1/PD-L1抑制途径,使特异性CD8+T细胞的部分功能得以恢复。既往研究显示,CD8+细胞增多是引起细胞免疫损害的基础,可通过CD4+/CD8+比值得到敏感的反映,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可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魏立等[9]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的情况主要为CD3+、CD4+和CD3+/CD8+比值下降,而当肿瘤负荷解除时,紊乱的T淋巴细胞亚群又会逐渐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PD-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明显抑制了CD8+水平,上调了CD3+、CD4+和CD3+/CD8+表达。说明PD-1抑制剂的使用,使患者紊乱的T淋巴细胞亚群趋于平衡。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PD-1抑制剂的应用恢复了T细胞的功能,并且提高了临床疗效。派姆单抗的Ⅰ期试验评估发现,在治疗9周后NSCLC患者的整体客观缓解率达21%,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1周和9.7周[10]。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近期效果,但由于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进一步证实PD-1抑制剂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仍需设计更严密、科学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治疗过程发现,派姆单抗不良反应可以接受且可控。既往研究显示,48%的病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疲劳、食欲下降、关节痛、瘙痒、皮疹和发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Balma-noukian等[12]的研究发现,在45例初始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36%,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比例为52%,3级不良反应有心包积液和肺炎等。本研究中有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困倦、口干、咳嗽、瘙痒、皮疹等,但均可耐受。对于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部分可通过客观标准进行评价,而对于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缺乏一定的客观评价标准,临床工作中往往依据患者主观症状进行分析及判断,结果易受个体耐受性差异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主要根据病史、病程记录、用药记录等进行分析,易受临床资料完整度的影响,故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综上所述,PD-1抑制剂不仅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改善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且对比常规化疗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近期疗效。PD-1抑制剂的最佳给药时间、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能否提高疗效、给药周期数目前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PD1抑制剂派姆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