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都是一种大分子的异物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它可以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
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它有什么特点?在接种疫苗过程中或接种疫苗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全身反应(如发热)和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局部红肿和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其特点如下:
1.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2.反应过程是一过性,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
3.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
4.无后遗症。
接种疫苗常见一般反应的临床表现?如何处置?全身反应:
1.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接种减*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发热是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全身反应,它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防御反应。一定限度的发热,由于机体的一系列功能相应增强,从而有助于消除病原,对人体有利。但发热持续过久或过高,则引起各个系统的功能障碍。
2.少数受种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
3.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全身反应的处置
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全身性一般反应的处置原则如下:
1.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医院诊治。
局部反应:
1.局部红肿、浸润:部分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在接种部位发生局部红肿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红晕平均直径在0.5~2.5cm称弱反应,在2.6~5.0cm称中反应,>5.0cm称强反应。
2.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个别受种者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还可能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也属强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消退,很少有持续3~4天者。
3.局部特殊反应:接种某些减*活疫苗可表现为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随后化脓,约4~5周出现小溃疡及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在2个月左右结痂。少数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可出现散在皮疹。
4.局部硬结:使用含吸附剂的疫苗,在急性炎症后,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成分逐渐增加而进入修复期,由于吸附剂难于吸收,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可在2~4周内出现局部硬结反应。
局部反应的处置
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局部一般反应的处置原则如下:
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