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分布于整个人体,它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正常的淋巴结一般在0.2到0.5厘米。
淋巴结肿大的病因
1、恶性肿瘤:卡波西肉瘤,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皮肤肿瘤。
2、感染:
细菌性:布鲁氏菌病、猫抓病(巴尔通体)、软下疳、皮肤感染(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性病淋巴肉芽肿、原发和继发梅*、结核病、土拉热病、伤寒;
肉芽肿:铍中*,球孢子菌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硅沉着病(矽肺);
病*:腺病*、巨细胞病*、肝炎、带状疱疹病*、人类免疫缺陷病*、爱泼斯坦-巴尔病*、风疹病*;
其他:真菌、蠕虫、莱姆病、立克次体、恙虫病、弓形虫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其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组织细胞增生、川崎病、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结节病。
5、医源性原因:药物因素、血清病。
淋巴结炎性肿大的临床特征
急慢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病灶,表现为局部性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一般不超过2到3厘米,质地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
1、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多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呈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晚期破溃后可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2、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经过抗炎治疗之后,会表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通常普通细菌感染治疗后见效快;淋巴结核治疗周期长,但总体预后较好。
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特征
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于颈部、腋窝、锁骨上窝或者腹股沟等处出现,多为坚硬的肿大淋巴结,起初为单发,无疼痛,可被推动。
随着肿瘤进展,很快会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并侵及到周围的其他组织,不可被推动,此时有局部或者放射性的疼痛,晚期状况可能会发生坏死,以致溃疡,感染,甚至出血。
好发部位:
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癌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癌、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胃癌、胰腺癌、卵巢癌、胆囊癌等
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或非霍奇金病等
早期可能只有一个淋巴结肿大,按压无疼痛,可被推动,随着肿瘤的进展,淋巴结的个数和大小都可能增加,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融合,变得不易被推动。
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提示疾病已进入进展期,需要积极全身综合抗肿瘤治疗。不同瘤种对治疗的敏感度不一致,因此预后差异较大,但总体预后不佳。
发现淋巴结肿大,该怎么做?
查看是否有相应的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并积极抗炎治疗;
对淋巴结进行观察,如果有以下特征:如质硬、迅速增大或位置特殊(如锁骨上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等),且伴有疼痛、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应考虑为恶性肿瘤合并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进行规范化治疗。
淋巴结肿大的相关检查1、体格检查主要目的是判断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分布部位等信息。检查顺序依次为耳前、耳后、耳下、枕后、颌下、颏下、颈部、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触诊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及瘘管形成。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当淋巴结肿大时,各型白血病较易经血常规检查发现,此时外周血会出现数量不等的原始及幼稚细胞。
如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炎性疾病;在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晚期以及许多实体肿瘤晚期,因肿瘤细胞浸及骨髓,可致全血减少。
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白细胞、浆细胞瘤、类脂质沉积症等疾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尤其是对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3、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可对全身脏器进行检查,排查可能的疾病,明确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淋巴结造影可明确深部淋巴结是否存在病变;PET-CT可从影像与代谢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淋巴结情况,并可为判断肿大淋巴结的性质提供参考信息。4、病理检查淋巴结活检可对肿大淋巴结进行明确诊断,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来源:肿瘤新前沿
供稿:临沂市抗癌协会责任编辑:刘勇编辑:王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