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简称“慢淋”,是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这类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然而是一种免疫学不成熟、功能不全的细胞,慢淋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占95%),T细胞性者较少。WHO分类明确CLL专指B细胞性CLL,命名为“成熟B细胞肿瘤”。
本病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占白血病的25%,在我国较少见,约少于5%。本病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以后有乏力、疲倦、消瘦、盗汗、食后胞胀。较为突出的体征是全身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但肝、脾仅轻度肿大,50%病例有皮肤病变。贫血及出血于晚期出现。常因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少,而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是常见的死亡原因。病程长短悬殊,短至1~2年,长至5~10年,甚至20年。
1血象检验
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晚期表现。约10%~20%的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此时贫血加重。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白细胞总数大于10×/L,少数大于×/L,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60%,晚期可达90%~98%。淋巴细胞绝对值大于5×/L,其形态与正常小淋巴细胞难以区别。偶见大淋巴细胞,其形态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少量幼淋和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核仁较明显。血片中篮细胞明显增多,这也是慢淋特点之一。
2骨髓象检验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细胞大小和形态基本上与外周血一致。在疾病早期,骨髓中各类造血细胞都可见到,但至后期,几乎全为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较少见(5%~10%)。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都减少,晚期巨核细胞也减少。当发生溶血时,幼红细胞可显著增生。
白血病性淋巴细胞形态学特点:形态异常常不明显,胞体略大,易碎,易见篮细胞,核染色质稠密,核仁不明显或无,核可有深裂隙,多数胞质丰富、嗜碱、无颗粒,少数胞质量少,仅在核裂隙或切迹处见到,无Auer小体。
细胞化学染色:PAS染色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或粗颗粒状阳性反应;ACP可为阴性反应,也可呈阳性,但能被酒石酸抑制;NAP积分往往增高。
3免疫学检难
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大多数为B细胞异常增生(B-CLL),少数为T细胞异常增生(T-CLL)。B-CLL其轻链只有κ或λ链中的一种。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CD19、CD20、CD2l、CD24、CD5、HLA-DR阳性,而缺乏全T细胞标志。T-CLL表型繁杂,主要表现成熟T细胞标记,T细胞性的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4、CD6、CD8阳性,CD5阴性。CD8+者预后较好。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20%~30%的病例阳性。
4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大约半数B细胞慢淋有克隆性核异常,数目异常以12号三体(+12)检出率最高,可有+12伴额外异常或结构异常,单纯+12多见于早期,14q多见于晚期,以t(11;14)(q13;q32)、t(14;18)(q32;q21)和t(14;19)(q32;q13)三种较多见,14q32是IgH基因位点。20%的慢淋可见13q14异常,13q14带是Rb抑制基因所在位点,提示Rb基因可能参与慢淋的发病机制。核型异常和预后及生存期也有关。单纯+12者预后较其它异常者为好。
T细胞慢淋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为inv(14)(q11;q32),已知TCRα、δ基因位于14q11。因而14q11抑或14q32受累可决定慢淋的免疫表型是T细胞性还是B细胞性。
5诊断
慢淋的诊断并不困难,如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大于6×/L(正常小于4×/L)且持续增高时间大于或等于3个月,骨髓中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40%,并排除病*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疾病者。且在较长期连续观察下,仍无下降,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和遗传学改变,可诊为本病及其免疫亚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