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9 9:12:00
本刊记者:毛舒婷受访专家医院前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分科学会前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分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顾问,《中国防痨杂志》副主编。说起肺结核,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旧社会”的病,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如果跟你说,在21世纪的今天,肺结核依然在我们身边,不曾离去,年中国肺结核发病患者数仍高达82.3万例,死亡病例例,你会不会很惊讶?肺结核,为何依然为害人间?有何防治之策?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医院主任医师谭守勇。识结核:昔日“穷人病”,如今仍为害说到肺结核,就不得不提“罪魁祸首”结核杆菌。科学研究显示,结核杆菌来源于7万年前非洲的史前人类。考古发现,埃及出土的年前的木乃伊,肺部就有结核病病理改变。我国已知最早的肺结核患者是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葬于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早期)的辛追夫人,科学家发现其左肺上部肺门处有结核病的钙化灶。◆昔日:积劳损削易患病据中医观察,肺结核患者大多积劳损削,故而将肺结核取名为痨病。中医古籍《灵枢玉版》篇描述肺痨的症状:“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千百年来,肺结核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欧洲工业革命后,肺结核在工人中大规模流行,由于患者晚期身体重度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导致肤色苍白,所以结核病又被称为“白色瘟疫”。20世纪初,我国也曾痨病肆虐,由于患者大多是贫苦百姓,故被称为“穷人病”。因为缺乏有效药物治疗,可谓“十痨九死”,加之对肺结核所知甚少,人们谈痨色变却又无可奈何。◆如今:免疫力低下惹祸但当下,生活条件普遍大幅度提升,也有了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什么人类依然深受肺结核之害?谭守勇教授认为,肺结核至今仍在横行,跟其本身特点有关。首先,肺结核通过飞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简单而隐蔽。如果人员密集,譬如发生在工棚、厂区、学校时,更容易一传十、十传百,从而导致大规模传染。其次,社会老龄化加速,老年人难免体弱多病,内防空虚,也给了肺结核可乘之机。再次,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压力大,许多人学习工作长期劳累过度,精气神耗损严重,身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挡结核杆菌的进攻。并且,肺结核治疗时间长,一个患者就是一个移动的传染源,给疾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辨结核:症状不典型,筛查至关键受文学和影视作品影响,肺结核患者“体瘦虚弱、面色苍白、咯血、午后潮热”的形象深入人心。谭守勇教授却纠正说:这种认知有失偏颇。事实上,肺结核患者并非全然如此,很多人症状并不典型,甚至没任何异状。及至出现明显症状,病情往往已较严重。譬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咳嗽、发烧等,跟感冒相似。“感冒”久治不愈,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原来是肺结核,彼时却已延误了病情,令治疗难度加大。因此,及早发现潜伏的病患,对防治肺结核至关重要。谭守勇教授强调,除了常规的体检(胸部X光)外,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主动筛查”也很关键。言下之意是,如果身边有人确诊肺结核,即使自己没症状,也应主动配合结核防控机构进行筛查。要知道,这样无症状筛查出来的病患,病情往往比较轻,治疗效果也相对更好。谭守勇教授特别提醒,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警惕肺结核的可能,须及时就医检查:1.具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2.伴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咯血、痰中带血);3.健康体检中发现肺部阴影疑似肺结核。诊结核:找到结杆菌,方为金标准在门诊,谭守勇教授经常遇到患者急慌慌地过来问:自己“皮试”阳性,是不是得结核了?他往往耐心解释: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的一种方法。常于皮试后48~72小时,通过观察局部硬结大小,是否有水疱、坏死、淋巴结炎等加以判断。PPD试验判定标准阴性: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毫米;一般阳性:5毫米≤硬结平均直径<10毫米;中度阳性:10毫米≤硬结平均直径<15毫米;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5毫米,或局部出现双圈、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PPD试验阴性,多提示没感染结核。但在一些重症结核、免疫功能缺陷或抑制者合并结核病时,PPD试验也可显示为阴性。PPD试验为一般阳性和中度阳性时,提示曾经感染过结核,或接种过卡介苗;而强阳性则代表有结核杆菌活动,但不一定发病。PPD试验“阴性”未必没患病,而“阳性”也未必真有病。可见,PPD试验对肺结核的诊断意义并不大,只是辅助诊断。事实上,因为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城市成人结核病感染率甚至达44.5%(年),但90%感染了结核菌的人终生都不会发病,仅10%由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硅肺、白血病等)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如发现PPD试验阳性,会进一步检查明确判断。一般从痰液中找到结核杆菌,才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但统计学数据亦显示,仅有30%~40%的结核病患者的抗酸杆菌培养为阳性,剩下的60%~70%均为阴性,所以这部分患者要充分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沉、PPD试验、结核抗体等综合考虑,必要时可以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治结核:国家免费治,全程要规范历史悠久的结核杆菌,在链霉素(年)被发现前,并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应对,得了肺结核,基本就是“病骨恹恹泉路近,孤坟岁岁断人肠”。幸好,如今已经有了诸多药物可以有效对抗肺结核,肺结核早已不是绝症。而在谭守勇教授看来,肺结核既好治,也难治。说好治,是因为只要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初次发作的肺结核,85%以上都可以治愈。要说难治,是因为肺结核疗程长达半年,其间需要坚持吃药、复查,如果患者依从性不好,未能完成足疗程,疗效就会大打折扣。治疗不规范,最棘手的是出现耐药性,此时再治疗,不仅药物选择范围小,用药量增多,治疗时间也要延长至1~2年。肺结核治疗周期长,有人可能会担心经济上难以为继。事实上,目前治疗肺结核,国家在各地结核病防治机构会免费提供基本的一线治疗药物。省市级财政根据本地区条件,也有一定的治疗补助措施,比如广州,户籍人口的耐药结核病治疗也是免费的。具体可咨询当地结核病防控中心或居住地居委会。此外,要提醒的是,由于结核病自有其特殊性,医院难以承担其诊治工作,有需要者必须去专业的机构(如结核病控制中心、医院等)寻求帮助。防结核:居家讲卫生,培养“口罩”习惯肺结核传染性强,传播途径隐匿,平时该如何防护呢?谭守勇教授介绍,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即不能流行。因此,预防肺结核,不妨从此三者入手。◆控制传染源——患者要自控,家属要理解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是结核杆菌的大本营,如果治愈了肺结核,传染源也就控制住了。在此强调,患者在治疗期间,除了遵医嘱吃药外,最好跟家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分床、分房起居,日常戴口罩,不要大声说话,吐出的痰用纸巾包好,放进马桶里冲走。此外,建议肺结核患者最好独自吃饭。饭后,将碗筷单独洗净,分开放置。有条件者,用消毒柜对碗筷进行消毒。家属则要督促患者吃药,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更要关爱患者,多与患者沟通,避免其胡思乱想。◆切断传播途径——小小口罩,大大作用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戴口罩可以有效阻隔飞沫,无论是对肺结核患者还是普通人,一个口罩就能保护他人、保护自己。对此,谭守勇教授深有感触。在年“非典”之前,我国内地居民基本没有戴口罩的意识。“非典”之后,人们逐渐接受日常戴口罩的这个行为,但行动方面,普及程度仍然不够。谭守勇教授呼吁,尤其是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和医疗机构,都应该佩戴口罩,以防病菌从口鼻入侵人体;自身有咳嗽、感冒者,外出也建议戴口罩,以免病菌外传他人。◆保护易感者——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是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为什么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奥秘就在于“免疫力”。免疫力好,身体强壮,即使感染了,病菌也没有可乘之机。谭守勇教授总结肺结核患者的特点,主要有“三少”:户外运动少、体重少(身材消瘦)、睡眠少。预防,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譬如,家中要适当“断舍离”,务必保持整洁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平时多进行户外运动,补充身体阳气,享受紫外线的杀菌保护;日常劳逸结合,睡眠是身体最好的加油站;提倡饮食均衡,健康减肥,保证营养,少吃煎炸食物;注意保暖,预防寒气伤及肺部。(感谢医院景世来对本文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辑:杨昕)小链接:戴口罩,分上下谭守勇教授特别提醒,带花纹装饰的“高颜值”棉布口罩只能阻挡风沙、灰尘,对于阻隔细菌却基本没用。防病菌,还应首选医护人员常用的那种蓝色口罩。很多人不知,其实口罩有分上下。带硬边的一侧,应该朝上,没有硬边向下。戴上口罩后,轻压硬边,使口罩边缘沿鼻梁紧贴鼻翼;再轻拉下边,包住下巴。这样把口鼻包得密密实实,才能有效阻隔病菌。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