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许多人发现时,常已处在晚期。不过,这个以“快”著称的癌王家族,刚刚却有成员——肺原位癌,因为长期“嗜睡、长个子慢”,而被世卫组织踢出“癌症圈”。离开癌王家族,原位癌会不会突然醒来“长个”恶化?答案是:可能!本月,医院在长期健康跟踪管理的基础上,成功为三名三十岁上下的姑娘,截击了肺上突然“长个”的原位癌。医生介绍,太早不必要,太晚来不及,此节点是最佳处理时机。
被开除“肺癌”三白领身上突然“长个”
在医院,28岁的小黎、29岁的小陈与33岁的小丁,有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白领一族,都是在单位体检中先后发现肺上磨玻璃状结节,且大小在5-7毫米不等。综合判断,这些结节,均属于原位肺癌。
医院呼吸科主任、肺结节健康管理工作室负责人杜荣辉说:不少人闻癌色变,不过,对原位癌大可不必。因为,就在今年5月,世卫组织就将原位癌,从肺癌家族中除名。因为原位癌常常像睡着了一样,长久没有变化,在某些患者身上,它甚至10年都不长一点“个子”。对生命的威胁达不到“癌”的级别,属于肺癌的前驱病变。
按照专家共识,对原位癌常规的策略是观察、随访。然而,在随访几个月后,三人的肺结节都出现了变化。结节中心实变,周围有血管伸入。(图一)
杜荣辉介绍:“这两个趋势说明,肺原位癌已经醒来,开始萌动,从原位向周边浸润,已波及原病灶周围约5毫米的范围,这个时候,它已经有了新的名字——微浸润癌。”
“长个”了再动手才是好时机
通过人工智能设备进行打分评估,以及人工阅片综合研判复核,杜荣辉发现小黎、小陈、小丁的肺结节,恶性肿瘤风险等级均上升到65%以上。
“此刻是最佳时机,应当机立断进行铲除。”杜荣辉说。
本月,三名患者先后在医院外科进行了手术。(图二)术中病理检查再次证实了杜荣辉团队的推断。因为处置节点把握精准,手术成功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同时,因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进行早期肺癌根治,创伤小,术后7天,三人便可出院,且无需进行放疗、化疗,只需和正常的同龄人一样,每两三年复查一次肺部CT便可。
既然原位癌仍可能恶化,为什么要等到原位癌发展到微浸润癌才处理呢?
杜荣辉说,肺组织不可再生,切除一部分,对肺功能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影响。肺部原位癌治疗上以随访观察为主,不着急手术。只要按照医嘱定期观察,是不会因病情突然突然变化而失去根治机会的。只有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变成微浸润癌,才可能会加速发展,此时出手,既可以避免早期过度治疗,也不错失根治的最好时机。这便是武汉医院在全省首创肺结节健康管理工作室,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对肺结节进行健康管理的价值。
“除名”后健康管理更必要、更重要
既然原位癌仍存在突然“长个”,威胁生命的可能,世卫组织为何将其从癌症中除名呢?
原来,肺癌在原位癌阶段,发生变异的细胞累及上皮层并局限于上皮层,细胞没有突破基底膜,基底膜完整。由于上皮层没有大的血管和淋巴管,所以原位癌不会发生浸润和转移。在分期上,原位癌属于0期。肺原位癌具有良性病变的一些特性,比如发展极其缓慢,不会转移,切除后百分百治愈不会复发。所以,世卫组织认为,原位癌不属于癌,被归入前驱病变。
如此以来,一大拨原位癌患者可以摘掉头上“癌”的帽子。病人心理上就不需要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同时,也可以避免过度医疗。
被踢出“癌症圈”,不代表,原位癌对生命的威胁解除。对它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是切断其潜在威胁的唯一科学手段。
为精准把握原位癌的处理时机,不过度,不耽误,武汉医院在全省首创肺结节走势人工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不仅安装了能对肺结节进行智能识别的“AI眼”,还融入了每个患者个性化的风险因子数据(如家族遗传史、吸烟史、肿瘤标志物监测数据等),不仅能发现结节,还能根据结节走势,给结节恶性率精准打分。该系统与医生实现人机交互后,可实现对肺结节的性质、发展走势的精准判断。有了它,好比有了一双“火眼金睛”,纳入健康管理的肺结节只要有恶变趋势,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如此以来,结节患者可以安心生活,待到“火眼金睛”报警时,再处理也不迟。上述三名姑娘便受益于“火眼金睛”。
图一、三位年轻女患者CT影像表现出共同特点
图二、外科戴希勇主任正带领团队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微浸润肺癌
武汉医院张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