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我不是官员 梦想是健全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10月12日,第八届残运会开赛首日,张海迪带着笑容来到举重比赛现场。 潘良干 摄
本报独家专访张海迪——
你的幸福 我愿付出
她曾经是一个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楷模,她曾经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
因患脊髓血管瘤而高位截瘫,她在轮椅上一坐就是四五十载。
她是作家,拥有优美的文笔和睿智的才思,出版了许多书籍。
她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自学完成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习得多门外语,攻读了哲学硕士学位。
人们说,她是新雷锋,是保尔·柯察金。她说,自己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她行走世界,在异国他乡走走停停,记录着外面残疾人的世界。
她是追求时尚的潮人,有自己的博客,并辛勤耕耘着,去年她还报名学车,并有望成为国内首批拿到驾照的双下肢残疾人。
她名噪中华,在她身上始终闪着聚光灯的光束,她是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她的名字曾躺在几代人的课本里——她就是张海迪。
虽然这几天身体状况不佳,但在来杭参加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的间隙,张海迪还是面带微笑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在最痛的时候,她也有灿烂的笑脸
清晨的杭州飘满了露珠的晨香,张海迪穿着白衬衫,套着一件深绿色西装,锃亮的皮鞋,挺拔的上身,头发依旧是那卷卷的模样,神清气爽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刚刚出席了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的开幕式,刚刚为残疾人兄弟姐妹们加过油,不管是不是已经很疲劳,她的脸上始终挂满笑容。
她亲切地把唤作“孩子”,她的微笑很动人,能够感染到身边的人。作为她的“孩子”,看着曾经课本里的英雄楷模就这么亲切温柔地坐在自己身边,细柔的话语,让人沉浸在她那温暖又坚毅的守护力量中。
总觉得,她的生活是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没有丝毫的埋怨。她始终在诗意地活着。她的字,她的画,充满了浪漫的香味。她用作品,把人世间的快乐,弥散开来,驱赶痛苦。
但是,谁都知道,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对于行动不便的她而言,都是充满着痛苦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被击倒,反而一直坚挺地坐在那里,很挺拔,很精神。
:您是怎么做到笑对人生的?
海迪:残疾人这个词汇叠加着无数的痛苦和不幸。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其中有6亿多残疾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生命残缺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环境的原因,遗传的原因,还有很多未知的原因。残缺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代价,因此,残疾人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一些残疾人还因为社会原因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其实,一个人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生命的本质都是高贵的,都应该享有阳光,空气和水。
世界上有哭泣和悲伤,也有欢乐和幸福,所有这一切都是由生命来感受和品尝的。生命的形态总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性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不完整促使人们认识完整,并且为美好的生命前景做不懈的努力。痛苦是幸福的比照。残疾人承受的痛苦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幸福、自由和健康。因此,我对那些忍受残疾之痛,而依然能面带微笑生活的兄弟姐妹始终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
:您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海迪:我希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能让残疾人和全体人民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这是一个数字庞大的弱势群体,让这么多残疾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我觉得对城乡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残疾人都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无论怎样困难,都要坚守希望
她的作品感动了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她希望在文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至今仍然笔耕不辍。
3年前,张海迪担任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的身份里,再添了“主席”二字。重责在身,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少了,但她依然坚持写作和翻译,勤奋的人总会挤出时间学习。今年,人民文学社出版了她的《海迪自选集》六卷本,并出了她翻译的儿童长篇小说。因为她认为,只要热爱,从作家到残疾人工作者的转换就不矛盾。
有了残联工作者的身份,需要她走过很多地方,去调研,去发现,才能知道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她去过偏远的农村,新兴的城市和社区,残疾人庇护工厂,残疾人康复中心,精神病安养院和残疾人托养站……只要有残疾人在的地方,她都一定尽力亲自去踏一遍那里的土壤,抚摸那里的河水。
:您如何把握从作家张海迪到残联主席张海迪的角色转变?
海迪:我想,无论做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残疾人工作者,我始终恪守着一条准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当作家就要当一个好作家,为读者奉献美好的精神产品。到了中国残联,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官员,中国残联是一个人民团体,我只是一个残疾人工作者,中国残联承载着“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而不能有衙门作风,脱离群众。我更要对残疾人有亲切的感情,要站在残疾人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
:您能给残疾人朋友说些心里话吗?
海迪:对残疾人兄弟姐妹,我最想说的是,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要坚守希望,坚持奋斗的精神。有能力的残疾人要勇于克服困难,创造生活。要相信,只要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我小时候见到的盲人,他们只是拄着一根竹棍,探索着向前走。那时候我所见到的肢残人,几乎都拄着破旧的木拐杖。还有我见到的一些聋哑人,他们都在聋哑拔丝厂从事体力劳动,很多人都没能受到系统优良的教育。我那时想上学,可学校明确地表示,不接受像我这样的脊髓损伤的孩子。在那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残疾人兄弟姐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但是残疾人心里却闪着希望的光芒,哪怕是微弱的光。1985年秋天,我见到了20多位残疾朋友,他们不是坐火车,也不是坐汽车,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摇着老式的轮椅,一路风餐露宿,经过29天的艰苦旅程来到北京!当我见到他们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双手全都磨起了血泡,脸上也被太阳晒得脱了皮,我被他们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从此,我也记住了他们坚定的目光。现在,他们中的几位常驾驶自己的手动汽车来北京。所以我说,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当然,对于重症的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能体面而自尊地生活。
用生命的光和热,鼓舞同胞
她的生命总是带给世人不断的惊喜。她说这些追求生命美好的事情是一种执着,而不是浪漫,更是一种大理想。
在2004年的全国*协会议上,张海迪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并且自己也坚持学习开车。她说,自己去日本、韩国的时候,有时就是残疾人为她开车。当时的她感慨万千。她走过欧洲许多国家,拍摄回了很多国外无障碍卫生间设施的照片,她总是用心在记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每一点滴,也在推动中国残障事业的发展。
:您到残联工作后走了那么多地方,有什么感受吗?
海迪: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一些残疾人家庭生活还十分困难,他们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一些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还很低,特别是一些重症残疾人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我总是记着一些残疾孩子渴望的眼神,还有他们亲人的眼泪。我不能让这些痛苦的生命感到孤独,更不能让他们感到被歧视,被冷落,这正是我必须努力工作的动力。
残疾人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残疾是生命科学的内容,做好残疾人工作需要投入感情和爱的精神,也要学习与生命有关的知识,还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残疾人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掌握真实情况。残疾人工作者更应该克己奉公,谦虚谨慎,要真正将心比心,把残疾人当兄弟姐妹,当成自己的亲人,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
:您现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问题?
海迪:我当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那时候我不知道很多年之后会到中国残联工作,但是作为一个承受残疾之痛的人,我常思考残疾人问题。
残疾不是哪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人类的痛苦之一。残疾人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正是一部分人对残疾人的歧视、偏见和排斥的存在,才使人的残疾成了问题。残疾不仅是生命个体的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有关人的尊严,公正和进步的社会问题。对残疾人问题认识的深入意味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通过对残疾人问题的研究,我们会更好地认识生命,维护人的尊严,创造符合人的生命多样性的生存环境。 ( 王婷 实习生 杨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