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管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海派中医金字招牌何以170年来开枝散
TUhjnbcbe - 2023/5/13 18:46:00
        

在上海,石氏伤科是中医界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年,创始人石兰亭先生于南市杨家渡新街开设诊所,自此开启石氏伤科流派。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余年间,流派开枝散叶:第二代传人石晓山先生将流派发扬光大、誉满全城;第三代传人石筱山先生创立上海中医院伤科,成为石氏伤科杰出代表;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师承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倡导“整体论治”慢性筋骨病,建立“双调法”(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动静平衡)临床规范化方案,并开创了“中医骨内科学”之先河。

从左到右依次为:石兰亭、石筱山、石幼山

百年“金字招牌”历久弥新,守正创新。10年前,上海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携手成立“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10年间集粹百年流派临床经验与精华,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思想闯出一条“中医传承创新之路”。

就在今天,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高层论坛上,“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成立。

流派缘起江南镖局,曾以“内治法”扬名天下

年前江南之地,石氏伤科萌生而出,鲜有人知晓,这支流派最早源自“石氏镖局”,彼时活动在太湖一带的镖局,船只运输途中常会遇到土匪劫掠,多有伤员,石氏伤科应运而生,直至十九世纪70年代,石兰亭先生移居上海,为海派中医金字招牌的诞生埋下伏笔。

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年从原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从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先生。施杞教授至今行医已有一甲子,百年老字号石氏伤科曾以“内治法”扬名天下——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三条法则堪称流派精髓,并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

许多人误以为,筋骨病是现代生活方式病,其实远非如此。年前《周礼》便有针对筋骨病的记载。传统伤科治法运用在现代筋骨病诊治,无疑是历史传承。施杞教授说:“古代普罗大众骑马行*、终日劳作,帝王将相伏案批阅奏折等,颈痛手麻者不在少数,这些事例印证了中医药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早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典理论与临证经验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成立10年间,源于江南的石氏伤科影响力持续扩大外延,推广至全国各地,全国学术联盟余弟子齐聚一堂,其中三分之二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天时地利人和,海派中医金字招牌顺势而为,迈入“快车道”,成就系列突破性科研临床成果。

瞄准慢性筋骨病,病证结合创新防治法则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各类营养补充剂高达亿美金,其中,钙制剂约占50%。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教授直言:由此可见,骨骼健康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需求,传统石氏伤科,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为中国人所用,让中国人的脊柱挺起来!自“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成立后,团队瞄准现代常见慢性筋骨病的六个重要方向——脊柱筋骨病、骨与关节筋骨病、骨炎症、骨免疫、骨肿瘤和骨衰老,从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多维度从中医药防治角度找寻答案。

“看似都是慢性筋骨病,其实分类各有不同,不同疾病产生机理可以从中医找到不同原因。”王拥*举例:以脊柱筋骨病为例,“病证结合”模式生物学研究可见,该病涉及中医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益气化瘀补肾法”可防治脊髓、神经根损伤。至于骨衰老生理病理,从中医“肾藏精、肾主骨”理论出发,涉及中医肾精理论、肾骨理论调节奇恒之腑规律研究,“补肾填精法”可通过调节干细胞和微环境,达到延缓骨衰老的目的。

石氏伤科第六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梁倩倩教授说,基于对慢性筋骨病的中医药防治理论的深度挖掘,进一步优化“病证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规范化方案(13方),在中医不同理论指导下(例如气血理论、肾藏精理论、肾主骨理论、痹证理论、筋骨平衡理论等),大幅提升了临床对于慢性筋骨病的防治能力。

众多门人、弟子在施杞先生带领下,以慢性筋骨病为临床研究切入点,结合石氏伤科金字招牌,基于临床实践,发现“气血痹阻、脏腑失调、筋骨失衡”导致“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因病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筋骨失衡力学基础,建立“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动静平衡”法则。团队还挖掘整理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案,创立了“双调法”(调和法、调衡法)。调和法重在益气化瘀、补益肝肾,调衡法则重在舒经、理筋、正骨,独树一帜的中医传承创新成果,曾两度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度荣登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肾主骨”到大脑,异病同治创新思维

从临床需求出发找寻科研出发点,王拥*教授举了个例子:老年人为何容易跌倒磕绊?这与脊柱是否会有关系?脊柱关联中枢,又与大脑有什么关系?团队沿着这样的出发点,层层剥笋,最终在传统中迸发创新。

中医“肾藏精”、“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是经典理论,通过“证病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大型慢性病队列研究,团队证明“骨-髓-脑系统”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创新性提出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梁倩倩教授解释:源于中医经典理论归纳而出的慢性病,经过科学验证,具有共同的致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干细胞微环境及细胞信号通路紊乱,由此建立了“异病同治”相关临床规范方案。

异病同治的理念,贯穿石氏伤科百年发展。除慢性筋骨病外,“补肾填精方”配合基础疗法可以提高治疗骨髓抑制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疗效,可将总疗程缩短一半。而基于关节炎慢性期淋巴回流会出现功能障碍的现象,团队利用蠲痹法促进淋巴管生成,改善关节淋巴回流状况可减轻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由此提出了“从痹论治”调控淋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观点。

百年石氏伤科注入创新基因,迸发更多活力。由施杞教授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芪麝丸,与西药莫比可具有同样抑制疼痛的疗效,未见明显副作用,大大降低了疾病复发率,被西医骨科专家誉为“中国的消炎止痛药”。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药参芪麝蓉丸和健腰密骨丸实现成果转让,转让费万元。团队还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医理论指导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队列,构建拥有万份样本量的生物样本库,一举填补了中医药研究缺乏大数据库、大生物样本库的空白。

百年金字招牌再出发。

王拥*教授透露:“十四五”期间,已10岁的“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还将重点开展中医“肝肾-脑髓-筋骨”调节规律研究,进行“中枢性防跌倒”、“中枢性防骨折”社区防治体系建设,研究肾阴虚、肾阳虚辨证论治标准等,助力石氏伤科进一步成长为国家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的学术高地,让国粹瑰宝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派中医金字招牌何以170年来开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