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化从春节开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我想发自内心地呼喊一声:请珍惜我们的春节,珍惜民族神圣的日子,我们应把春节变成一场国家文化大事盛事。当我们看到春运时的紧张与繁忙还有超负荷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场务工农民或城里人回乡过年的行为,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告诉世界,民族的节日超然于世俗的利益,人们不惜任何代价,要回到家乡,与亲人一起过年,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心中的歌声似乎是这样唱着:“我只想回到从前,回到故乡,回到父母与亲人身边”。歌声哀惋而低沉,却具有无比的穿透力与感染力,能击倒任何一个思乡的人。当我们在寻找逝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当各地隆重申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最易忽略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看看春运,看看春节被淡化,看看除夕夜被“春晚”化娱乐化,我们想发自内心地呼喊一声:请珍惜我们的春节,珍惜民族神圣的日子。表面上看,春节因历史悠久而成为民族盛大的节日,其实真正的春节是藏在儿童记忆之中,植根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春节因伴随着无数人们成长而具有心理惯性,春节因内涵丰富多彩而成为一种五味杂呈的活态的文化记忆。春节包涵着这样一些认同:故乡认同、亲情认同、视觉味觉与听觉的认同,还有气候认同等等,而这些认同都杂糅在一起,形成复合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在一年一轮的时间记忆中复活,形成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回家过年的愿望,一旦到了过年时节,一旦看到人们都在忙于过年或准备回家过年,这种愿望就复苏了,它就会驱使远在他乡的人生启动自己脚步,去追寻一个不是梦想的梦想。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人们总觉得是写在二十四史中的那些历史文字,或儒释道经典著作,其实最强大的传统中华文化是藏在人们的文化行为之中,真正的生命力文化不是用手写的,而是用今天人们的脚来书写的。所有回乡过年的人们,都在用脚写着两个大字:“过年”。“年”不是一种怪物,而是一道关口、关卡,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字最为形象:“年关”。当代中国人的年关不再与还债避难相关联,却与交通相维系,城乡二元结构,城市超常发展,使无数的人们只有通过发达的城市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工,来获得生存利益与发展的可能,我们的生活可能在乡下,而我们的希望可能在城市里。年关因此被人为地拉长,每一公里道路都可以是年的关卡,每一次风雪都可以成为年关的障碍。每年年节临近,我们看到的都是将过年看成春运,看成动辄部门的事情,而没有将过年看成国家文化大事盛事!如果我们将过年看成国家的文化大事文化盛事的话,我们就会为过年成立专门的机构,精心筹划安排,能回家过年的人们可以喜气洋洋地回家,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也能在客居的城市里得到一份应有的欢乐与关怀。我们现在的春节只是过年人们的一场文化行为,而没有上升为国家行为,这是一大缺憾。因为共享过年,所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得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将春节打造成幸福的事情,快乐的活动,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第一件大事。作者:吴祚来(北京学者)